得了免疫抑制药和抗癌药中毒性肾病有什么症状,应该怎么治疗和护理

免疫抑制药和抗癌药中毒性肾病
疾病常识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免疫抑制药和抗癌药中毒性肾病病因

低蛋白血症及肾功能不全(25%):

 原有肾病或肝病者,因低蛋白血症,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降低,药物的游离部分增加,因此药物从肾脏的排泄增加,造成肾损害机会增加,肾功能不全时,某些药物不能经肾脏正常排出,半衰期延长,药物在体内长时间蓄积引起肾毒性增加。

年龄因素 (20%):

老年患者肾储备能力减退,且常存在潜在的肾病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及机体免疫力降低易发生感染,如用药不慎,极易发生肾中毒病变,如环磷酰胺(CTX)和异环磷酰胺(IFO)引起的肾损害常见的加重膀胱出血的因素有剂量偏大,同时行盆腔放疗,伴其他膀胱病变或少尿,与苯丙酸氮芥合用等。

对肾脏产生直接毒性作用(15%):

正常人肾脏血流量占全身的25%,而肾脏的重量仅为人体体重的0.4%~0.5%,故肾脏是体内血流量最丰富的器官,大量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随血流到肾脏,易对肾脏产生直接毒性作用。

药物与肾小球,肾小管的广泛接触 药物通过对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表面的广泛接触,产生毒性损害的机会增加。

肾脏需氧量 肾组织代谢活性高,需有充分的血流和氧供应,耗氧量亦大,当缺血,缺氧时,肾脏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易产生毒性作用。

肾小管的逆流倍增机制(对流浓缩作用) 由于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药物在肾小管腔内被浓缩,小管腔内的药物浓度升高,药物蓄积而发生中毒性肾病,尤其是肾小管病变。

发病机制

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直接作用于肾血管,使肾血流减少;阻止或抑制前列环素刺激因子的产生与释放,有利于血小板聚集与沉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直接损伤肾小管,与其他药物性中毒性肾小管病变相似;激活钙通道,导致钙离子依赖的肾毒性增加。

一对一极速问医生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