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损伤(30%):
本病多发生于哺乳期妇女,由于其乳房的血运及淋巴循环均显著活跃,加之乳汁淤积,婴儿吸吮所致乳晕,乳头皮肤损伤,有利于结核杆菌逆行传播而致感染和发病。直接感染时,可自乳房皮肤伤口及扩张的乳腺导管开口处直接感染。
免疫功能低下(30%):
当全身健康状况或免疫功能低下时,如严重的营养不良、外伤等,均易导致结核菌的感染。结核菌感染的来源为:全身性播散性结核,如肺粟粒性性结核经血运播散而发生乳房结核。由纵隔、锁骨上下淋巴结、腋淋巴结等结核感染,逆行侵及乳房。邻近组织、器官结核感染的直接蔓延,如肋骨、胸壁结核等。
1.病变部位 乳房结核多见于乳房上方,其次为下方,中央最少,多数为一侧发病,两侧同时患病约为5%,右侧较左侧略多。
2.病理形态学
(1)大体形态:早期可见乳内硬结,表面光滑,边界不清,可推动,随病变的进展,硬结相互融合成更大的肿块,切开肿块可见中心发生坏死(干酪样坏死),有的液化形成脓腔,数个脓腔相互沟通,形成多发性脓肿,若穿破皮肤经久不愈便形成窦道,流出结核性脓液,乳腺组织发生广泛性破坏,中年后期的女性乳房结核,多半发展成为硬化型病变,肿物切面可见纤维组织增生,中心坏死区不大。
(2)组织学形态:乳腺组织中有典型的结核性浸润,可见典型的结核结节,结节的中心为干酪样坏死区(caseous necrosis),最外层由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所包绕,中间为上皮样细胞区,在上皮样细胞间存在着少数多巨核细胞(朗汉斯巨细胞),有时在结核性病变中找不到典型的结核结节,仅在炎性浸润中有较多的上皮细胞及为数不等的干酪样坏死。
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研究证明,巨噬细胞通过细胞膜下陷形成的吞噬体,吞噬了结核杆菌,经与含水解酶的初级溶酶体相互作用,使吞噬体发展成为消化空泡或次级溶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