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抗活化的蛋白C症有什么症状,应该怎么治疗和护理

抗活化的蛋白C症
疾病常识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抗活化的蛋白C症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1.诊断标准和依据

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一书中拟定的国内诊断标准。

(1)有静脉血栓形成或无症状。

(2)抗活化蛋白C敏感比值(APC-SR)<2或校正的抗活化蛋白C敏感比值(n-APC-SR)<0.84。

2.国外诊断标准

(1)有静脉血栓形成或无症状。

(2)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

(3)有纯合子和杂合子:纯合子的n-APC-SR值<0.4,杂合子的n-APC-SR在0.4~0.7。

(4)因子Ⅴ基因分析大多有FⅤ Leiden。

3.诊断评析

(1)虽然APCD与静脉血栓密切相关,但并非APCD者必定发生血栓,欧美国家的调查表明在正常高加索人群中APCD的发生率可高达15%,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终身无血栓发作史,APCD患者在妊娠,手术,口服避孕药时和伴有其他抗凝因子缺乏,如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缺乏等危险因素时,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会明显增加,因此,对于有血栓发作的APCD患者,应注意除外合并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缺乏,并除外其他血栓高危因素,包括是否有抗磷脂抗体阳性。

(2)虽然APCD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基于上述理由,家族其他成员可能不出现血栓发作,所以,家族史对诊断的帮助不大。

(3)虽然诊断标准中给出了APC-SR和n-APC-SR的参考值,但采用不同来源的试剂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因此,各试验室应建立自己的正常参考值。

(4)除试剂外,APC-APTT,试验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蛋白S和因子Ⅱ,Ⅴ,Ⅷ,Ⅸ,Ⅹ水平降低,口服华法林治疗,抗磷脂抗体等均可影响之,因此,许多APC-R杂合子被遗漏或误诊,因此,有人采用改良试验,即用缺因子Ⅴ血浆稀释被测血浆,可有效纠正其他抗凝因子缺乏或抗凝药物的影响,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大大提高,尤其是对于因子ⅤLeiden变异所致的APC-R,特异性可达98.8%,敏感性几乎为100%,另外,发色底物法的主要优点也在于它不受抗凝药或其他凝血因子影响,如与APC-APTT,试验合用,有利于提高诊断率,抗磷脂抗体包括狼疮样抗凝物及抗心磷脂抗体可干扰APC-APTT,试验,造成APC-SR偏低,使用血小板提取液可排除抗磷脂抗体的影响。

(5)送检标本的处理十分重要,APC-SR是计算患者与正常人的测定结果的比值,因此,如果患者的待测血浆经过冷冻保存,正常对照血浆也应经过相应的冷冻,另外,冻融后的血小板可对试验产生影响,使APC-SR明显降低,故在分离标本时应尽量除去血浆中的血小板。

鉴别诊断

主要需除外合并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缺乏,以及其他获得性因素,如存在抗磷脂抗体。

一对一极速问医生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