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病史、临床症状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1.脊髓压迫与非压迫的区别
脊髓压迫症的早期常有根痛症状,因此,需与能引起疼痛症状的某些内脏疾病相鉴别,例如心绞痛,胸膜炎,胆囊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肾结石等,通常是一时性混淆,一般经对症药物治疗和神经系统检查发现有脊髓损害的体征,便可鉴别,当出现脊髓受压体征之后则需进一步与非压迫性脊髓病变相鉴别。
(1)脊髓蛛网膜炎:本病起病缓慢,病程长,症状时起时伏,亦可有根痛但范围常较广泛,缓解期内症状可明显减轻甚至完全消失,脊柱X线平片多正常,脑脊液动力试验多呈现部分阻塞,伴有囊肿形成者,可完全阻塞,脑脊液白细胞增多,蛋白质可明显增高,脊髓造影可见造影剂在蛛网膜下隙分散成不规则点滴状,串珠状,或分叉成数道而互不关联,形态特殊,易于识别。
(2)急性脊髓炎:起病较急,常有全身不适,发热,肌肉酸痛等前驱症状,脊髓损害症状往往骤然出现,数小时至数天内便发展到高峰,受累平面较清楚易检出,肢体多呈松弛性瘫痪,合并有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应与无明显外伤的急性椎间盘突出作仔细鉴别,脊髓炎者脊髓蛛网膜下隙无阻塞,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多,以单核及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亦有轻度增高,若细菌性所致者以中性白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质含量亦明显增高。
(3)脊髓空洞症:起病隐袭,病程长,早期症状常为手部小肌肉的萎缩及无力,病变多见于下颈段及上胸段,亦有伸展至延髓者,多数病例属脊髓胚胎发育异常,病变特征是在脊髓中央管附近有一长形空洞,其周边有神经胶质增生,因此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是病变水平以下感觉分离,即痛,温度觉缺失,触觉及位置,振动觉保存,下肢有锥体束损害体征,根痛少见,皮肤营养改变常很显著,可有家族史,腰穿无阻塞现象,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
(4)脊柱骨关节肥大性改变: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病变以颈下段及腰段最常见,颈段者初期有上肢手部麻木或肩部酸痛,沉重感等症状,棘突或棘突旁有压痛,症状常因颈部位置不当而加重,严重者出现手掌肌群萎缩,弹指(Hoffmann)试验阳性,转动头位时可发生头晕或眩晕等椎基动脉缺血症状,X线平片可见明显骨关节肥大性改变,脊柱生理弯曲消失,呈强直状,腰椎常见侧突,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部分病例可伴有椎间盘突出,蛛网膜下隙呈不完全阻塞现象,脑脊液蛋白质含量亦相应增加。
(5)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为一种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前角细胞,延髓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因此以运动障碍为主,一般无感觉障碍,早期可有根痛,其特征性表现是上肢手部肌肉萎缩和舌肌萎缩,严重者有构音困难,病变以上运动神经元为主时,腱反射亢进,脊髓腔无阻塞,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正常。
(6)脊髓压迫症合并几种少见的临床症状:
①压迫病变在高位颈段时,常伴有脑神经麻痹,特别枕大孔区脊颅型肿瘤,如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耸肩无力,当三叉神经脊髓束受压迫时则有头面部痛觉减退,角膜反射减弱,偶见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脊髓肿瘤同时伴有位听神经瘤者,
②水平眼震亦多见于脊颅型肿瘤,由于压迫内侧纵束(该束主要协调眼球运动,可自中脑下达T1水平),或因病变影响小脑,或血循环障碍导致水肿等,
③脊髓肿瘤伴有视盘水肿,以腰骶部肿瘤较常见,但总发生率并不高,临床检查除发现脑脊液蛋白质增高外,颅内并无异常,肿瘤切除后视盘水肿消失,可能原因为肿瘤影响了脑脊液吸收或同时伴有脑脊髓病理性分泌增加所致。
上述少见情况,在鉴别诊断时宜注意。
2.脊髓压迫平面定位
早期的节段性症状,如根痛,感觉过敏区,肌肉萎缩以及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均有助于压迫平面的定位,因此必须熟悉脊髓节段与脊柱关系,脊髓节与支配的肌肉,各浅反射和肌腱反射中枢的节段位置,此外感觉障碍平面对定位亦属重要,一般说,感觉减退较轻区与感觉过敏带之间的界线,代表受压节段的上缘,而能引起防御反射区域的上界常可代表脊髓受压的下缘,脊髓造影或CT,MRI检查则可准确做出定位诊断。
3.髓内压迫与髓外压迫的鉴别
临床症状出现的顺序可作鉴别的参考,如根痛,运动,感觉障碍的向心与离心发展,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早晚等等,但仅凭临床鉴别,有时难免出现较大误差,因此手术前还得靠脊髓造影,CT或MRI检查来确定(表1)。
4.确定压迫病因性质
对病变性质的分析,有助于手术前准备和预后估计,一般髓内或髓外硬脊膜下压迫以肿瘤为最常见,髓外硬脊膜外压迫,则多见于椎间盘突出,腰段,颈下段多见,常有外伤史,炎性压迫,如硬脊外脓肿,发病快,伴有发热等其他炎症特征,血肿压迫,常有外伤史,症状,体征进展迅速,转移性肿瘤,如肉瘤,淋巴肉瘤等,起病较快,根痛明显,脊柱骨质常有明显破坏,综合病史,临床体检和辅助检查资料,认真分析,多数病例手术前可得出正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