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多汗症有什么症状,应该怎么治疗和护理

多汗症
多汗症治疗
治疗概述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4-8周

治愈率:88%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多汗症西医治疗

全身性多汗症很难控制,重点是医治与之相关的基础疾病。掌跖多汗症以局部处理为主。腋部多汗症的治疗效果往往不如掌跖多汗症。

1.药物治疗

(1)外用药 常用的止汗剂包括20%~25%氯化铝溶液、0.5%醋酸铝溶液、3%~5%甲醛溶液、5%明矾溶液、5%鞣酸溶液。外用药使用次数过多,会引起局部干燥、轻度皲裂或严重刺激现象。

(2)内用药 全身性多汗症主要是治疗相关的原发疾病。镇静药(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氯美扎酮等)及小剂量抗焦虑药(地西泮、羟嗪、多塞平等)对情绪性多汗症有效。较大剂量的抗胆碱能药才具有抑制汗液分泌的作用,可引起难以忍受的口干,故趋向淘汰。

(3)物理疗法 自来水离子电泳疗法,适用于局部(掌跖、腋窝)外用治疗失败的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者禁用。浅层X线照射可抑制汗腺分泌,仅适用于其他治疗失败的严重的掌跖多汗症患者。

(4)肉毒杆菌毒素A(BTX-A)局部注射 多用于治疗掌跖及腋窝多汗症。一般注射后5~7天止汗明显,平均可维持9~12个月。

2.手术治疗

选择性切除第二至第四对胸交感神经,对手掌、腋窝、胸部及面部多汗症均有显著效果,但不适用于足跖多汗症患者。且手术可导致永久性无汗及其他部位的代偿多汗,故应慎用。仅腋窝多汗者,可选择性切除腋下分泌最活跃的汗腺部分,此法有肯定的疗效。

多汗症中医治疗

1、脾胃湿热

【主症】由此病因引起手足汗的患者,症见手足汗出,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身重体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濡滑。患者多因劳倦伤脾、失其健运,或湿邪侵袭于脾胃,导致湿阻脾胃,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胃中津液旁达于四肢,致手足汗出。胸脘痞闷,身体困重,尿赤,苔黄腻,脉濡数或濡滑,皆为湿热之象。

【治法】内治宜清热燥湿和中。

【方药】可用厚朴、黄连、陈皮、石菖蒲、制半夏、苍术、白术、茯苓、泽泻、猪苓、焦山栀、水煎两次,分两次服用。

2、脾胃气虚

【主症】由此病因引起手足汗的患者,症见手足出汗,身倦乏力,气短懒言,四肢不温,食欲减退,大便溏薄,舌苔淡白,脉象虚弱。患者多因饥饱、劳倦,损伤脾胃之气,导致运化失调,津液不能布行,旁注于手足而致手足汗出。乏力、气短、食少、便溏、舌淡、脉弱均为脾胃气虚之象。

【治法】内治宜补益脾气。

【方药】可用党参、白术、莲子肉、白扁豆、茯苓、淮山药、苡仁、桔梗、陈皮、甘草各5克水煎两次,分两次服用。

3、脾胃阴虚

【主症】由此病因引起手足汗的患者,症见手足汗出,咽燥口干,睡后明显,食欲不振,饥不欲食,或干呕作呃,大便不调,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患者多因恣食辛热厚味,蓄热伤阴,阴虚内热自生,扰动阴液,迫其津液外泄于四肢而见手足汗出。口干咽燥、夜间尤甚,舌红,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内治宜滋养胃阴。

【方药】可用北沙参、麦冬、玉竹、桑叶、淮山药、白扁豆、天花粉,水煎两次,分两次服用。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一对一极速问医生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