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脑结核瘤多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尤其常见于肺结核。
(二)发病机制
原发性结核发生血行播散停止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可有许多结核菌存留,一旦细胞介导的免疫发生变化,结核菌即可形成小结节,这些结节并不扩散破入蛛网膜下腔,故不形成脑膜炎,而是在脑实质内发展,形成外围有致密纤维的大小不等的结核球,一般直径小于1cm,这些结核球呈黄白色或灰黄色,与周围脑组织分界清楚,中心为干酪样坏死组织或肉芽组织,机体防御能力强者可完全形成钙化,极少中心液化形成单纯性脓肿,脑膜上的结核结节可扩大形成扁平状结核球。
病灶以单发者多见,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幕下以小脑半球为主,小儿患者多见;幕上则以额,顶叶多见,其他脑实质内少见,如脑干,胼胝体,松果体,亦可见于脑室内和脑池内,如鞍区,枕大池,桥小脑角,尚可见于脑膜,多发者可同时汇集在同一脑叶内或同时在左右大脑半球及幕下,有时可成堆局限在脑表面,结核球病变区常有脑膜粘连,特别是颅后窝更多见,有人统计高达80%,结核球在脑内多位于脑表层,也可位于脑深部,其包膜较硬,与周围界限清楚,周围的脑组织有水肿,血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