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还不明,有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感染学说;淋巴管阻塞和淋巴细胞聚集学说;炎症循环障碍学说等,都难定论,目前已肯定,本病患者HLA-B27大多阳性,说明遗传素质是本病的致病因素,近年来从病理形态学的多样性,疾病的慢性炎症特性,肉芽肿的存在,多系统损伤如关节炎,皮肤损害及免疫抑制治疗有效等方面考虑,免疫调控机制障碍也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二)发病机制
1.本病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有人提出携带HL-B27的个体,其肠上皮细胞与肠内厌氧菌具有共同的抗原性,本病与溃疡性结肠炎一样,对厌氧菌抗原处于过敏状态,作为抗原的细菌突破防御屏障侵入机体,即可产生自身抗体,同时还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致敏的淋巴细胞,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自身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结果可造成免疫性炎症反应,致敏的淋巴细胞产生淋巴激活素和其他炎症介质,与自身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释放的炎症介质共同作用,损伤黏膜组织和其他组织,从而导致本病。
2.病理 本病是贯穿肠壁全层的增殖性疾病,并侵犯肠系膜和局部淋巴结,在急性炎症期,末端回肠壁水肿,充血,呈紫红色,浆膜层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相连的肠系膜有肿胀,充血和淋巴结肿大,在慢性期,肠壁因纤维组织增生而明显增厚,坚韧,肠腔狭窄,多见于末端回肠,肠系膜和周围脂肪组织增厚,集合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肠梗阻,狭窄上段肠壁扩张,本病常呈典型的节段分布,受累肠段与正常肠段间分界清楚,有跳跃区的间隔,肠黏膜的典型改变有:①溃疡:有多发纵行裂沟及各种不规则溃疡,溃疡间黏膜正常,纵行溃疡沿肠系膜分布,为早期表现,好发于小肠,溃疡深度各不相同,但一般都侵犯到浆膜下,②卵石状结节:是黏膜下层水肿和细胞浸润形成的小岛状突起,好发于小肠纵行溃疡的近旁,在结肠可因纤维化和瘢痕组织收缩而引起局限致密性炎症性息肉,③肉芽肿:由类上皮细胞组成,有时伴有郎罕细胞,无干酪灶,无抗酸杆菌,故有别于肠结核,肉芽肿是由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炎症浸润,且以后二者为主,肉芽肿通常位于黏膜下,也可位于肠壁任何部位,肠系膜,局部淋巴结和肝脏中,因此本病曾有肉芽肿性肠炎之称,④瘘管:当溃疡逐渐扩展时,可穿透浆膜与附近的肠襻而形成交通性瘘管,这种瘘管可以在肠与肠之间互相交通。
本病虽然以消化道病变为主,但常有其他器官系统损害,关节炎滑膜组织活检标本可见间皮细胞增生,淋巴细胞浸润和多发性非坏死性类上皮细胞肉芽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