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典型的颅内高压综合征具有头痛,呕吐及视盘水肿等表现,其中尤以视盘水肿最为客观,依据这一体征,诊断不难,但在急性颅内压增高或慢性颅内压增高的早期,多无视盘水肿,患者可能仅有头痛和(或)呕吐,容易误诊为功能性疾病,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应慎重对待每一个头痛和(或)呕吐患者,警惕颅内压增高的可能。
鉴别诊断
本病早期应和血管性头痛等功能性疾病相鉴别,尚需对导致颅内高压综合征的原发病进行鉴别。
1.颅脑损伤(craniocerebral injury) 任何原因引起的颅脑损伤而致的脑挫裂伤,脑水肿和颅内血肿均可使颅内压增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即可出现颅内压增高,少数患者可以较迟出现,如慢性硬膜下血肿等,颅脑损伤后患者常迅速进入昏迷状态,伴呕吐,脑内血肿可依部位不同而出现偏瘫,失语,抽搐发作等,颅脑CT能直接地确定颅内血肿的大小,部位和类型,以及能发现脑血管造影所不能诊断的脑室内出血。
2.脑血管性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主要为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脑出血最为常见,一般起病较急,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为1~3天内发展到高峰,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等,发病时常有显著的血压升高,多数患者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压力增高并常呈血性,脑CT可明确出血量的大小与出血部位。
3.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高血压脑病是指血压骤然剧烈升高而引起急性全面性脑功能障碍,常见于急进型高血压,急慢性肾炎或子痫,偶或因嗜铬细胞瘤或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同时服用含酪胺的食物,铅中毒,库欣综合征等,常急骤起病,血压突然显著升高至33.3/20kPa(250/150mmHg)以上,舒张压增高较收缩压更为显著,常同时出现严重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包括视力障碍,偏瘫,失语,癫痫样抽搐或肢体肌肉强直,意识障碍等,眼底可呈高血压眼底,视网膜动脉痉挛,甚至视网膜有出血,渗出物和视盘水肿,CT检查可见脑水肿,脑室变窄。
4.颅内肿瘤(intracranial tumour) 可分为原发性颅内肿瘤和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形成的转移瘤,脑肿瘤引起颅内压的共同特点为慢性进行性的典型颅内压增高表现,在病程中症状虽可稍有起伏,但总的趋势是逐渐加重,少数慢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可突然转为急性发作,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可伴随不同的症状,如视力视野的改变,锥体束损害,癫痫发作,失语,感觉障碍,精神症状,脑桥小脑角综合征等,头颅CT可明确肿瘤生长的部位与性质。
5.脑脓肿(brain abscess) 常有原发性感染灶,如耳源性,鼻源性或外伤性,血源性初起时可有急性炎症的全身症状,如高烧,畏寒,脑膜刺激症状,白细胞增高,血沉块,腰椎穿刺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多等,但在脓肿成熟期后,上述症状和体征消失,只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伴有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脑脓肿病程一般较短,精神迟钝较严重,CT扫描常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阴影,静注造影剂后边缘影像明显增强,呈壁薄而光滑之环形密度增高阴影,此外脓肿周围的低密度脑水肿带较显著。
6.脑部感染性疾病(brain infectious disease) 脑部感染是指细菌,病毒,寄生虫,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引起的脑及脑膜的炎症性疾病,呈急性或亚急性颅内压增高,少数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起病时常有感染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血象增高等,部分病例有意识障碍,精神错乱,肌阵挛及癫痫发作等,严重者数天内发展至深昏迷,重要特点为常出现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双眼同向偏斜,部分性癫痫,不自主运动,其他尚可有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等,脑脊液常有炎性改变,如脑脊液白细胞增多,蛋白量增多,或有糖或氯化物的降低,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等,头颅CT可见有炎性改变。
7.脑积水(hydrocephalus) 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脑室系统内的脑脊液不断增加,同时脑实质相应减少,脑室扩大并伴有颅压增高时称为脑积水,也称为进行性或高压力性脑积水,脑室造影可见脑室明显扩大,CT检查可发现肿瘤,准确地观察脑室的大小并可显示脑室周围的水肿程度。
8.良性颅内压增高(benign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又名“假性脑瘤”,系患者仅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但无占位性病变存在,病因可能是蛛网膜炎,耳源性脑积水,静脉窦血栓,内分泌疾病等,但经常查不清,临床表现除慢性颅内压增高外,一般无局灶性体征。
9.其他 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在临床上也相当多见,如感染中毒性脑病,尿毒症,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糖尿病昏迷,肝昏迷,食物中毒等,这些病发展到严重程度均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结合疾病史及全身检查多能做出明确的诊断。
当颅内压增高到使脑组织移位嵌入硬脑膜裂隙或颅骨孔道时,即为脑疝,常见有颞叶钩回疝(天幕疝,天幕裂孔疝,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小脑延脑疝)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