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象检查: 呈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正常或轻度减少,血块收缩不良及束臂试验阳性,典型病例可见明显的全血细胞减少,在发病初期,贫血为正色性,多次失血后转为小细胞低色性,失血后网织红细胞,白细胞均可暂时增多,脾脏越大,白细胞越低,常在(1.5~4)×109/L之间。
2.骨髓象检查: 早期无异常改变,有时呈增生现象,可见有核红细胞及巨核细胞增多,并见细胞成熟障碍,中期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的成熟可受限制,晚期红细胞成熟受到影响。
3.肝功能检查: 在肝硬化之前,肝功能测验多正常。
4.凝血因子的改变:早期仅有脾肿大而无肝功能不良者,各种凝血因子无明显差异,晚期肝硬化时各种凝血因子与正常对照有显著不同。
5.X线,超声波检查脾脏 :脾肿大在肋弓下不能触及者,可借助X线,超声波检查以确定脾脏大小,位置,性质,确定肿块是否为脾脏,同时,超声波检查对探查脾脏大小和有无腹水及腹水量多少有一定价值。
6.食管胃肠钡餐检查,肾盂造影: 通过食管钡餐检查可观察食管静脉曲张,以了解有无门脉高压,而通过胃肠钡餐检查,肾盂造影等有助于鉴别腹部肿块的性质。
7.穿刺及活体组织检查: 可直接了解病变的性质,在上述检查仍不能确诊时选用此项检查。
(1)肝穿刺活检:有助于脂肪肝,糖原代谢病,成肝细胞瘤,肝硬化,黏多糖代谢病致肝脾肿大的鉴别。
(2)脾穿刺检查:脾穿刺危险性大,尤其是显著脾肿大,因纤维组织增生,质地变硬而脆,容易破裂出血,故脾穿刺不宜轻易采用,在小儿更不常采用,在外科剖腹探查或施行脾切除术后,可作病理检查,提供诊断依据。
8.胶体金肝血流量测定: 帮助鉴别慢性肝炎,门脉性肝硬化所致脾肿大。
9.放射性核素扫描: 脾闪烁照相应用99mTc或113In胶体注射后脾区扫描有助于脾脏大小形态的估计。
10.脾内溶血指标: 51Cr红细胞寿命测定,可确定红细胞破坏场所是否位于脾脏,提供脾切除术指征。
11.脾门静脉造影: 有助于了解脾静脉有无畸形,脾静脉的阻塞部位,协助充血性脾肿大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