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有什么症状,应该怎么治疗和护理

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疾病常识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症状 常见症状 低血压 微循环障碍 少尿 血管内凝血 休克 无尿 嗜睡 呼吸困难 凝血障碍 神志模糊

根据DIC发生的缓急程度,发展进程和持续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DIC和慢性DIC,急性DIC者占多数,发生急骤,进展迅速,后果严重,若处理得当,恢复亦快,持续时间较短,仅数小时或数天,尤多见于新生儿及早产儿;亚急性者达数周;慢性DIC发生缓慢,发展延缓,恢复亦慢,持续时间可迁延数月,早期可见凝血时间缩短而无出血倾向,到后期有凝血障碍时,出现出血症状,轻者皮肤见出血点,重者出现大片瘀斑,并有呕血,咯血,便血,血尿,少尿或无尿,以及寒战,惊厥,昏迷,呼吸困难,发绀,腹痛,黄疸等症状。

1.凝血机制失常分为3期

(1)高凝血期:当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后,使血液凝固性增高,或某些激活凝血因子的物质进入血循,此时临床可无出血症状,但常见抽血时血标本极易凝固。

(2)消耗性低凝血期:随着大量微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后大量凝血因子,血小板被消耗,随之呈消耗性低凝状态,病人出现广泛的严重出血。

(3)继发性纤溶期:由于纤溶系统激活产生大量FDP,纤溶亢进时FDP本身有较强的抗凝作用,因此,该期临床出血更为严重。

上述三期并非截然分隔,可以相互重叠。

2.微循环中弥漫性广泛性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微血管血栓栓塞的终末器官发生广泛性出血及出血性坏死,随之出现各主要脏器的功能障碍,包括:

(1)心搏出量减少,心音无力,低血压及心源性休克。

(2)典型的纤维蛋白透明微血栓造成典型的肺透明膜综合征,多伴有明显的肺功能紊乱和低氧血症,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并发肺出血。

(3)消化系统栓塞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和黄疸等。

(4)少尿,血尿,蛋白尿,甚至肾功能衰竭症。

(5)中枢神经系统有嗜睡,神志模糊,昏迷和惊厥等。

(6)皮肤黏膜出现坏死性紫癜,瘀斑,呈进行性增大和增多,上述脏器栓塞症的发生率为20%~70%,导致并加重微血栓沉积的因素。

3.循环障碍——休克 休克在DIC时发生率为40%~70%,其原因和机理如下:

(1)与原发病有关,若系败血症,革兰阴性菌内毒素能引起中毒性休克。

(2)由于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减少→心肌严重缺血缺氧→心排血量更减少→心源性休克。

(3)DIC时广泛出血→失血性血容量减少→循环血容量减少→休克。

(4)Ⅻ因子,血管舒缓素,激肽与补体系统激活使休克发生,激肽破坏细胞线粒体,释放溶酶体酶,抑制心肌收缩,加重休克,补体系统激活C3a,C5a有过敏毒性作用,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并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凝聚并释放促凝物质与溶酶体酶,上述因素使休克越来越严重,往往发展成为不可回逆性休克。

4.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引起的溶血 又称红细胞破碎综合征,DIC时由于红细胞通过狭窄微血管,受挤压与机械性损伤,发生变形破碎而致溶血,红细胞可发生变形,呈盔形,三角形或棘形等,经脾脏时遭破坏,此种贫血也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近年认为内毒素,纤溶降解产物,D碎片可以通过激活补体-粒细胞-自由基途径损伤红细胞膜参与溶血过程。

5.慢性DIC的临床特征 慢性DIC病人常见延续性及弥漫性血栓形成,而与急性DIC不同,一般不出现致命性暴发性出血,也有人称之为“代偿性DIC”,这时许多止血系统的成分转换加速,生存期缩短,如血小板,纤维蛋白原,Ⅴ,Ⅷ因子等,因此,绝大部分凝血试验指标接近正常或正常,然而几乎均有FDP显著升高,因此,可常见龈血,自发性瘀点及大块瘀斑,并可见轻,中度黏膜出血,如泌尿道,消化道出血等,患者也可出现单发或弥漫性血栓形成,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一对一极速问医生我要提问